“露珠驮着阳光/在晃动的枝条间奔跑。”
这句诗的作者是一位39岁的农民李松山,他从小身体残疾,只读到小学四年级。外在条件的限制没有影响到他对文学的热爱,在网络视频中,他用力地表达着,向镜头展示他最近在读的书和最爱的诗集。
一边看书,一边放羊,李松山已经有13首诗发表在《诗刊》杂志。
他在《畅想曲》里写道:炭火已熄灭/月光在窗棂上勾勒出旁白/铅笔在酣睡/记忆里残留的雪/和几粒闪耀的星辰/在稿纸折叠的皱褶里,无法邮寄。
拿起鞭子是农民,放下鞭子是诗人。李松山在用劳作养活生命,也在用诗歌供给心灵。
诗言志,歌永言。一排排诗行是他对生活的最细腻的体会和对生命最真实的感悟。虽然身体的残疾给他带来诸多不便,虽然他被“禁锢”在土地和羊群之间,但李松山用写诗,为自己搭建了一条通往理想的澄明之径。
在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第二季中,有位让人印象深刻的百人团选手王海军,他与李松山很相似。王海军做了一辈子农民,只读了4年书,但却非常热爱诗词,写了千余首诗。他摆摊修自行车贴补家用,并在自行车摊前挂了一个小黑板,把自己的诗写在上面与大家探讨。如果有人能帮他改一个字,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。
无论是李松山还是王海军,都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点赞叫好。诗歌的质量是他们情感的质量,从某种意义上讲,也展现着他们生命的质量。寄托于文学,他们超越了自身外在条件的局限,迈向了一个新的自我。
尽管工作不同、年龄不同,甚至生活的年代、地域不同,但人们的情感和意志都是相通的。我们都有对家人的依恋、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,总会在某时某刻达成某种契合。
文学、艺术有什么用?它可以让天南海北、身份各异的人,抹消外在、物质层面的差异,共同进入一种精神的自由,进行灵魂层面的对话。
在困境中明白“世界以痛吻我,要我报之以歌”;在初见时知道什么是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”;在长大后领悟到“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”。
无论是跨越万里还是穿越千年,我们总能心意相通。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学历不高的牧羊人,一样可以在网络上走红,感动你我。
面朝着土地和羊群,背上却映出白云和飞鸟。李松山告诉我们:诗和远方在腿脚能走到的地方,也在精神能够抵达的地方。